阿斯巴甜致癌? 消費者先別慌 真相仍在“路上”
              2023-07-09 20:35:35 來源:

              有消息稱,阿斯巴甜將于近期被世界衛生組織下屬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列為“可能對人類致癌的物質”。一石激起千層浪。該消息引發了無數消費者,尤其是無糖飲料愛好者的擔憂。


              (資料圖)

              阿斯巴甜到底安不安全?中國經濟網記者注意到,目前各食品安全機構對于阿斯巴甜是否致癌尚無確切定論,有關上述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對于致癌物分級標準同樣存有爭議。至于今后能否繼續開懷暢飲無糖飲料,有專家表示,雖然減少糖分攝入已成為業界共識,但消費者不應過度依賴甜味劑。

              阿斯巴甜到底是什么

              綜合《科普中國》官方公眾號發布信息,阿斯巴甜是一種甜味劑,其熱量為蔗糖的1/200。因為熱量低、甜度高的優勢,阿斯巴甜多在飲料、食品中應用,比如消費者常見的無糖可樂、口香糖等。

              不僅是阿斯巴甜,如今很多食品當中都能找到甜味劑的身影。資料顯示,甜味劑按照營養價值可分為營養性甜味劑和非營養性甜味劑。低熱量的糖和糖醇是含有熱量的糖和糖的衍生物,均屬于營養性甜味劑的范疇。例如常見的赤蘚糖醇、麥芽糖醇、木糖醇、山梨糖醇等。非營養性甜味劑又可分為“人工甜味劑”(如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糖精、甜蜜素)和“天然甜味劑”(如甜菊糖苷、羅漢果苷)兩類。

              阿斯巴甜安全性如何

              中國經濟網記者注意到,截至目前,對于阿斯巴甜的安全性,國際上多個健康組織和監管機構,包括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世界衛生組織(WHO)的食品添加劑委員會(JECFA)等,都對阿斯巴甜進行了廣泛的評估和研究,都認可了其在合理范圍內使用的安全性。

              對于阿斯巴甜安全性的質疑,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阮光鋒認為,消費者暫時無須恐慌。他介紹稱,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發布的致癌性分級不等于致癌強度。其致癌分級依據是致癌證據的確鑿程度,和致癌強度或對人類的實際威脅程度沒有必然聯系。實際上,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致癌物分級一直都備受爭議。建議消費者可以關注相關確定內容正式公布之后,其他國際食品安全監管機構的回復。

              中國健康促進與教育協會營養素養分會副秘書長吳佳表示,按照目前的法規要求,阿斯巴甜在合理范圍內可以被應用于食品加工。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評定的一級致癌物還有酒精、檳榔、香腸、火腿、熏肉等常見食物,她認為,消費者無須過度恐慌,在日常飲食中注意合理搭配,不要依賴甜味劑飲料。

              據媒體報道,相關消息出現后,國際飲料協會委員會在官網發文稱,公共衛生主管當局應警惕這一觀點,因為它與數十年來高質量的科學證據相矛盾。并提出歡迎由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聯合食品添加劑專家委員會(JECFA)對阿斯巴甜進行更廣泛、更全面的食品安全審查。

              無糖飲料要如何選擇

              為了在大快朵頤的同時不增加身體負擔,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熱衷于無糖食品,其中就包括各類無糖飲料。此次“阿斯巴甜致癌事件”雖未有最終定論,但在專家看來,“無限暢飲”無糖飲料的行為仍不可取。

              今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了一項關于非糖甜味劑的新指南,建議不要使用非糖甜味劑來控制體重,同時強調有低確定性證據表明長期使用非糖甜味劑(NSS)可能會產生潛在的不良影響。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馬冠生對中國經濟網記者表示,很多具有甜味的無糖飲料,往往是添加了非糖甜味劑。盡管沒有攝入糖類,但這些非糖甜味劑也會對體重控制、肥胖等有一定影響,不可以因為其不含糖而無所節制地飲用。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方案(2017—2025年)》中提出,深入開展“三減三健”專項行動,呼吁從多個維度進行“減鹽、減油、減糖”。

              對于食品的選擇,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鐘凱認為,消費者應主動控制對甜食的過度追求,不能把希望寄托在甜味劑上。在他看來,減糖的未來是減甜,如果人們不能降低飲食的甜味水平,那么即便不用甜味劑,也會重新選擇使用糖。

              關鍵詞:
              責任編輯:zN_0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