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際 > 正文
              全球金融觀察|苦尋半月硅谷銀行終覓“白衣騎士”,歐美銀行業危機何時了?
              2023-03-28 09:45:12 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吳斌上海報道

              美國銀行業危機已持續半月,作為風暴起源的硅谷銀行終于找到了“白衣騎士”。

              當地時間3月26日,美國聯邦儲蓄保險公司(FDIC)在一份聲明中稱,美國第一公民銀行達成收購硅谷銀行部分資產的協議,將接手硅谷銀行的所有存款和貸款。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自硅谷銀行破產后,其作為“硅谷銀行過渡銀行”運營,受FDIC管轄。原硅谷銀行的所有存款和資產都轉移至此,以保護這家銀行的儲戶。3月27日起,前硅谷銀行的17家分支改頭換面,以第一公民銀行分支的身份開門營業。

              截至3月10日,硅谷銀行過渡銀行擁有1600多億美元的總資產。第一公民銀行將以165億美元的折扣價收購其中約720億美元資產,而約900億美元的證券和其他資產仍將處于接管狀態,等待FDIC處置。第一公民銀行在聲明中稱,自己未購買硅谷銀行除存貸款以外的其他資產,也未接手其債務。

              作為硅谷銀行的“白衣騎士”,第一公民銀行已有125年歷史,在收購破產銀行方面的經驗相當豐富。自2009年以來,第一公民銀行已收購20家倒閉銀行。去年第一公民銀行完成了對CIT Group的收購,資產規模超過1000億美元。

              國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趙偉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稱,近期金融風險事件暫未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硅谷銀行和瑞信銀行破產的原因在美國和歐洲都不具有代表性,現有處置方案使其外溢效應有限。銀行資本充足率水平相較2008年之前明顯抬升,財務數據依然穩健,市場恐慌情緒正在企穩。后續重點關注中小銀行負債端壓力和資產端的“企業-商業地產-中小銀行”風險鏈條。

              隨著硅谷銀行找到買家、瑞信收購案早前也已落定,歐美銀行業危機已經有所緩解,但距離徹底平息仍任重道遠。

              銀行業迎來喘息之機

              本月早些時候,硅谷銀行和簽名銀行在短短不到幾天內先后被FDIC接管,引發了人們對其他銀行可能出現擠兌的擔憂。

              事實上,硅谷銀行風暴后美國的確出現了存款“大搬家”。3月24日,美聯儲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3月15日當周,美國地區和社區銀行損失了1200億美元的存款,而25家最大銀行經季節性因素調整后新增存款670億美元。

              大銀行并不是儲戶選擇存錢的唯一地方。根據投資公司協會(Investment Company Institute)的數據,在硅谷銀行倒閉后的一周,貨幣市場基金的資金流入總額為1210億美元,創下2020年初以來的最大流入,隨后在截至3月22日的一周又流入了1170億美元。

              但好消息是,如今一些融資市場的數據已經反映出銀行業危機有所緩解。摩根大通固定收益策略師Jay Barry表示,截至3月22日當周,美聯儲流動性工具的借款幾乎沒有變化,維持在1640億美元,但美國政府背書的銀行體系聯邦住房貸款銀行(FHLB)的發行活動大幅下降,截至3月22日當周,FHLB發行活動已大幅放緩至320億美元,低于前一周的2250億美元。Barry指出,這標志著存款流出已經放緩。

              盡管銀行業危機有所緩解,但目前中小銀行仍面臨兩難抉擇:若是為了留住客戶而提高存款利率,這可能會降低盈利能力。另一方面,如果像硅谷銀行那樣失去太多存款,可能不得不虧本出售資產來彌補。

              PIMCO(品浩)北美經濟學家Tiffany Wilding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盡管3月份倒閉的硅谷銀行和簽名銀行最終可能成為個別案例,但這仍會導致整個經濟體的信貸增長放緩,足以阻礙GDP增長。

              需要注意的是,迄今為止美國官方宣布的救助政策并不能解決核心問題,投資者可通過貨幣基金的低風險投資工具獲得更高的收益率,銀行存款利率落后于貨幣基金投資。Wilding分析稱,存款利息增加并非沒有成本,這將降低凈利差并加劇股價的波動。在最壞情況下,提高存款利率可能導致一些銀行無利可圖,銀行為存款支付的利息可能超過了過去兩至三年中證券和貸款所獲得的積累收益。此外,一些銀行可能會試圖通過提高貸款利率來捍衛自己的凈利差,但如果銀行是貸款市場的價格接受者,其發放貸款的意愿可能會降低,因為承擔同樣的信用風險現在利潤變低了。無論哪種方式都會減緩貸款增長。

              歐美銀行業危機暫時難了

              從背后原因來看,瑞信問題的本質是經營失敗和聲譽受損,硅谷銀行則是市場流動性持續收緊下流動性問題的暴露,二者并無內在聯系。

              趙偉分析稱,瑞信的問題由來已久,2020年以來,瑞信的股價持續跑輸歐洲銀行板塊,其問題的內核在于:接連丑聞沖擊下瑞信聲譽遭遇了不可逆的損傷,流動性環境的收緊僅僅有所催化。而硅谷銀行的問題則完全由當下流動性環境持續收緊所致。2022年第一季度以來,硅谷銀行客戶資金不斷流出,總存款大幅減少250億美元,而其現金在大幅減少102億美元后僅剩138億美元,被迫拋售美債兌現浮虧。

              雖然兩起事件相對獨立,但都顯示了恐慌情緒與高利率環境下銀行體系部分環節的脆弱性。趙偉分析稱,截至2022年底,瑞信、硅谷銀行一級普通股資本充足率分別高達14.1%和12.1%,均相對健康,但風險則突如其來。一方面,市場信心的缺失往往會加速風險的暴露。在2022年10月三季報爆雷后,瑞信的銀行存款大幅流失,單去年四季度即減少1244億美元;硅谷銀行3月8日的資產出售與再融資公告同樣引發了市場的擠兌。另一方面,負債端融資成本的不斷抬升加劇了銀行的經營風險,高利率環境也使得商業銀行在面臨風險時脆弱性更高。

              隨著美聯儲進行了數十年未見的激進加息,許多銀行手中持有的債券蒙受了驚人的未實現損失,銀行資產價值的下降極大地增加了美國銀行系統對未投保儲戶擠兌的脆弱性。在高利率壓力下,接下來各種形式的危機仍可能繼續下去。

              花旗集團首席執行官Jane Fraser表示,未來幾周,部分機構仍可能會面臨動蕩,很可能會有一些規模較小的機構出現類似硅谷銀行的問題,他們沒有像其他機構那樣出色地管理資產負債表。

              官方層面,明尼阿波利斯聯邦儲備銀行行長卡什卡利也承認,雖然銀行體系健全,銀行擁有強大的資本狀況和大量流動性,但目前的問題要完全解決還需要時間,最近的銀行業動蕩確實增加了美國經濟衰退的風險。

              不過,目前就預測金融危機重現還為時尚早。澳新銀行首席執行官Shayne Elliott表示:“當你真正把顯微鏡拿出來看時,當前銀行業動蕩發生的原因與全球金融危機時真的完全不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從根本上說是一場圍繞資產質量和銀行貸款的危機,而這并不是眼下的風險所在。兩者面臨的是截然不同的問題。”

              對于未來,Elliott認為,銀行業動蕩顯然還沒有結束,影響往往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最近的事件可能會永久改變全球對銀行業的監管,防止未來再發生類似的沖擊。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關鍵詞:
              責任編輯:zN_2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