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科技 > 正文
              藥企分拆上市“成人禮”
              2023-07-27 16:44:56 來源:


              (資料圖片)

              醫藥公司正成為分拆上市的“主力軍”。7月23日晚間,樂普醫療(300003.SZ)拋出分拆計劃,擬將控股子公司常州秉琨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秉琨醫療”)分拆至深交所創業板上市。樂普醫療稱,本次分拆的子公司秉琨醫療主要聚焦外科用醫療器械及輔助麻醉護理類醫療器械,在公司醫療器械板塊中是獨立的戰略發展方向,本次分拆有利于公司進一步將資源集中于心血管領域業務。需要指出的是,2022年,樂普醫療已通過“一拆多”,推動樂普生物(02157.HK)、心泰醫療(02291.HK)等資產登陸港交所。進度更快的是A股“輸液大王”科倫藥業(002422.SZ)。今年7月上旬,科倫藥業旗下創新藥平臺科倫博泰(06990.HK)已赴港上市,這是繼2022年底公司將抗生素中間體業務主體川寧生物(301301.SZ)分拆至創業板上市后的又一動作。此外,今年7月9日,藥明生物(02269.HK)也拋出了擬分拆藥明合聯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簡稱“藥明合聯”)赴港上市的計劃。不止科倫藥業和藥明生物,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2023年以來,信立泰(002294.SZ)、微創醫療(00853.HK)、辰欣藥業(603367.SH)等6家醫藥公司紛紛拋出分拆上市計劃。熱潮涌現背后,不同公司有何考量?(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根據公司分拆上市預案、招股書整理)6家藥企籌劃分拆上市從進度來看,科倫藥業旗下控股子公司科倫博泰已拔得頭籌,于今年7月11日亮相香港聯交所主板,一躍成為“科倫系”第三家上市公司。作為科倫藥業旗下創新藥平臺,科倫博泰成立于2016年,是抗體藥物偶聯物(ADC)的先行者及領先開發商之一,在ADC開發方面積累了超過十年的經驗。截至招股書披露,科倫博泰聚焦癌癥及非腫瘤疾病,已建立33項資產的管線,包括14款臨床階段候選藥物的管線,其中5款處于關鍵試驗或NDA注冊階段。盡管科倫博泰暫無產品實現商業化,不過,公司預計將于2023年下半年或2024年上半年獲得國家藥監局對公司首款處于NDA登記階段的創新藥物A167(PD-L1單抗)的有條件上市批準。此外,科倫博泰提到,“預計將于2024年下半年或2025年上半年在中國市場推出我們的核心產品SKB264及A166及A140的商業化”。盡管商業化進程待驗證,但科倫博泰已就涉及癌癥治療的至多九項ADC資產的許可及合作協議與全球醫藥巨頭默沙東達成交易,首付款及里程碑付款合共高達118億美元。從業績來看,2021年、2022年,科倫博泰分別實現收入0.32億元及8.04億元,但由于投入大量資金研發藥物管線及逐步建立技術平臺、生產及其他能力,公司尚未盈利,2021年-2022年分別虧損8.90億元、虧損6.16億元。仍處于虧損的還有信立泰擬分拆至科創板上市的深圳信立泰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信泰醫療”)。據信立泰介紹,公司是一家綜合性醫藥企業,主要產品包括心血管類藥物、頭孢類抗生素及原料、骨科藥物等,而本次分拆的主體信泰醫療屬于醫療器械板塊,主要從事血管介入治療領域創新醫療器械。從業績來看,2020年-2022年,信泰醫療分別虧損3.15億元、2.16億元、0.17億元。形成對比的是,藥明生物、辰欣藥業、樂普醫療擬分拆上市的資產,均已實現了盈利。與科倫博泰聚焦ADC開發相似,藥明合聯是藥明生物旗下專注于ADC及其他生物偶聯物CRDMO服務的公司。據招股書披露,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按2022年的收益計,藥明合聯在ADC等生物偶聯藥物的CRDMO中排名全球第二及中國第一。藥明合聯提到,截至2023年5月31日,公司已累計為296名客戶提供服務,包括全球ADC及生物偶聯藥物市場的大多數主要從業者。此外,公司擁有58項正在進行的IND前生物偶聯藥物項目及44項正在進行的IND后生物偶聯藥物項目。由于已實現盈利,藥明合聯的“單飛”多了一些確定性。從業績表現來看,2020年-2022年及2023年前3個月,藥明合聯實現收益分別約為0.964億元、3.111億元、9.904億元和4.876億元,對應的凈利潤約為0.263億元、0.549億元、1.557億元和0.807億元。在此之前的今年6月9日,辰欣藥業也宣布,擬分拆所屬子公司山東辰欣佛都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佛都藥業”)至深交所主板上市。據分拆預案,佛都藥業以眼用制劑業務為主,可生產眼膏劑、乳膏劑、軟膏劑、滴眼劑、滴耳劑、滴鼻劑、灌腸劑、涂劑等八大類型四十多個產品八十多個品規。2020年-2022年,佛都藥業實現營收分別為2.94億元、3.27億元、3.37億元,對應的凈利潤分別為1.04億元、1.06億元、0.96億元(未經審計)。無獨有偶,樂普醫療擬分拆的主體秉琨醫療也已實現盈利,2020年-2022年營收分別為4.09億元,4.22億元、5.34億元,對應的歸母凈利潤分別為0.96億元、0.89億元、1.14億元。分拆上市AB面對于分拆上市的原因,不同企業各有考量。7月25日,科倫藥業方面回復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拆科倫博泰主要是出于“優化業務架構,聚焦主業發展”和“拓寬融資渠道,獲得合理估值”等方面的考慮。科倫藥業提到,“公司創新藥研發業務由子公司科倫博泰負責開展,科倫博泰與公司其他業務板塊保持較高的獨立性,本次分拆后,科倫博泰可以針對藥物研發業務的行業特點建立更適應自身的管理方法和組織架構,有利于理順公司整體業務架構”。除了理順業務結構,對不少上市公司來說,分拆上市意味著分拆主體將擁有獨立的融資平臺,以應對現有及未來業務擴張的資金需求。根據招股書,背靠科倫藥業的科倫博泰,此前運營資金很大程度上依賴母公司的“輸血”支持。2021年至2022年,科倫博泰向母公司科倫藥業分別借款23.58億元、27.91億元。通過單獨上市,科倫博泰獲得了大量資金“回血”。7月11日已登陸港股的科倫博泰,募集資金總額約13億港元,創造了港股18A生物醫藥領域近兩年規模最大的IPO。對仍未盈利的信泰醫療來說,上市“補血”也在情理之中。2022年,信泰醫療只為上市公司信立泰貢獻了1億元營收,同期虧損約1672萬元。此前的2020年-2021年,信泰醫療也分別虧損3.15億元、虧損2.16億元。相比之下,已實現盈利的藥明合聯,單獨上市則更為尋求新的業績增長點和想象空間。對于分拆藥明合聯的最新進展,7月26日,藥明生物方面拒絕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采訪。而藥明生物在公告中強調,“分拆將賦能藥明合聯發展其致力于生物偶聯物的CRDMO,并從ADC開始逐漸拓展至所有生物偶聯物,例如多肽偶聯物、寡核苷酸偶聯物及化學偶聯物(從ADC到XDC)”。此外,藥明生物認為,這一分拆動作“將強化各業務重心,使得本公司能更有效投放資源于生物藥CRDMO業務”。另一家擬分拆佛都藥業上市的辰欣藥業在預案中提到,“通過此次分拆,將佛都藥業打造成為公司下屬獨立的以眼用制劑為主業的上市平臺”。對于佛都藥業的分拆進展,7月26日,辰欣藥業證券部人士僅表示,“目前按流程推進中”。此外,分拆上市資產,也會影響市場對上市公司的整體估值判斷。如科倫藥業分拆赴港上市的科倫博泰,于2020年6月完成了Pre-A輪融資,投后估值為3.13億元;2021年5月完成了A輪融資,投后估值為50億元;到了2023年2月完成B輪融資后,該公司投后估值大幅提升至100億元。藥明生物分拆藥明合聯,或許也有類似考量。“藥明系”已有藥明生物、藥明康德(603259.SH)、藥明巨諾(02126.HK)等上市公司,若順利分拆藥明合聯上市,無疑將進一步提升市場對“藥明系”的關注度。7月26日,安永華中區審計服務市場主管、浙江省主管合伙人黎志光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指出,“不少醫藥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的案例存在一些共性,比如分拆的子公司自身造血能力較弱,研發運營又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亦或子公司的業務板塊相對較獨立或有潛力,這時,上市公司會做一些戰略和業務布局上的考量”。在他看來,“從子公司角度,分拆上市可以增加其融資渠道,獨立展現其價值,此外,國家對于生物醫藥公司的上市亦有很多優惠政策,分拆上市便可享受這些政策紅利。從母公司角度,分拆子公司上市有助于上市公司合理配置其資源和業務板塊,此外,盈利能力尚未釋放的子公司單獨分拆上市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散母公司的業績壓力”。硬幣的另一面是,上市公司分拆資產上市也面臨一些挑戰。黎志光認為,“比如子公司單獨上市后是否能夠保有持續的核心競爭能力,是否能夠實現獨立的經營和發展,而不依賴于母公司業務和資源的支持,是否不存在非公允的關聯交易等,以及是否可以滿足上市公司所面臨的監管及合規要求”,需要公司額外投入資源和成本去考慮。

              關鍵詞:
              責任編輯:zN_2713